首页

搜索

第454章 诗囚孟郊 (第1/4页)

唐朝诗人孟郊出身寒门,一生际遇坎坷。

因此写诗的时候,总喜欢把自己的悲苦情绪融入其中,终于成为了唐朝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。

后代的苏轼非常不喜欢孟郊的诗作,认为他写的是寒虫号,让人一读心情就糟糕。

不过孟郊最出名的两首诗《游子吟》和《登科后》,却都不是苦吟诗。

尤其是《登科后》,当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二句,非但没有半点愁苦情绪,反而写得得意扬扬。

可是没想到这样一首情绪上扬,兴高采烈的诗歌,依然得不到古代诗评家们的欢心。

曾有多位古代诗评家,骂孟郊的《登科后》写得得意忘形、格局太小。

没想到这句话,对孟郊的结局评价得非常准确。

如此看来,孟郊作诗,喜也不是,悲也不是了。

“唐玄宗天宝十载,孟郊出生于昆山县。”

“父亲孟庭玢时任昆山县尉,母亲裴氏,出身名门望族。”

“这一年,安禄山于长安城过生日,杨贵妃用锦绣做襁褓裹住安禄山。”

“李隆基不怒反喜,赏了杨贵妃很多洗儿钱。”

“从此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,或与贵妃对食,通宵不出,遂有反意。”

“孟郊六岁,安禄山起兵造反,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

“李隆基仓皇西遁,杨贵妃于马嵬驿香消玉殒,天下大乱。”

“就在这一年,孟庭玢去世,留下裴氏和三个孩子。”

“家里顿失顶梁柱,孟郊一夜之间长大了。”

“虽然小小年纪,但是深明事理,待人接物俨然大人模样。”

“直到三十岁,他都陪在母亲身边,侍奉母亲起居,没有结婚生子。”

“孟郊在村里呆着,除了种地,便是作诗。”

“由于没有俗务缠身,所以把诗写的神施鬼设。”

“三十岁,孟郊开始出门游历。”

“圣人云,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

“孝顺有两种,一种是一辈子陪在父母身边,好处是每天能看见,坏处是穷苦一辈子。”

“一种是出外闯天下,坏处是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着,好处是如果飞黄腾达,全家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好日子。”

“无所谓对错,都是一种选择。”

“孟郊也想陪母亲一辈子,但是母亲说,好男儿志在四方,怎能一辈子呆在田间地头,做个山野农夫。”

“太白有诗云,我辈岂是蓬蒿人,你该出去闯闯。”

“孟郊听了,前往河阳县游荡,不料正赶上李希烈叛变。”

“遂滞留河阳,眼见黎民涂炭,心忧家中老母。”

“五年后叛乱平定,孟郊前往上饶县,遇到茶圣陆羽。”

“陆羽在上饶城北三里外广教寺旁种了数亩茶田,建了一所茶舍,潜心专研茶道。”

“唐德宗贞元七年,孟郊在湖州县取解。”

“根据大唐科制,考生先在各州府参加乡试,过线的考生再由各州府将名单报往长安。”

“不经考试直接报送的考生便称为取解,也叫拔解。”

“当年深秋,孟郊来到长安,携友同游终南山。”

“孟郊羡慕隐居终南山修道者心无挂碍,不像自己为了俗世浮名刻苦攻读。”

“但是浮名并没有那么好得,翌年春试,孟郊毫无意外落榜了。”

“科场失意,羁旅长安,落魄无聊,郁闷之情跃然纸上。”

“整天蜗居小旅馆,十几天才梳一次头,一个月才喝九次酒。”

“吃的都是粗茶淡饭,朋友们纷纷奔走豪门,没一个来看他。”

“朋辈成新贵,斯人独憔悴,其中况味,不堪细品。”

辛弃疾:孟郊老迈多病时丧子,接着丧母,他一生真是苦难曲折。

孟郊两试进士不第,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,曾任溧阳县尉。

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,遂放迹林泉间,徘徊赋诗。

以至公务多废,县令乃以假尉代之。

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,任职河南,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。

孟郊仕历简单,清寒终身,为人耿介倔强,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。

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,民间苦难。

孟郊的父亲孟庭玢,做过昆山尉,是个小官吏。

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,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。

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,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。

由中原而江南,行踪不定,却是除去写诗以外,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。

贞元七年,孟郊四十一岁,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,于是往京应进士试。

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,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。

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,是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