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36章 根据地建设与广州起义 (第1/4页)

到11月25日,新军招募的人员,已经大部分汇集到万泉河流域,大致在后世新中农场一带,这里是山岭与沿海丘陵的过渡地带,地形相对比较丰富,适合进行多种多样的军事项目训练。

不过,由于营房和校场还没有完全整备好,所以估计要到12月初,才能开始正式的全面军事训练。目前已经抵达的青壮,都投入了基地整备和建设中。李思华看到的是接近2万人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。

除了1万多招募的青壮,在当地还雇佣了3000多人。大家都很着急,所以每天,都是从一大清早就开始,直到太阳下山再也没有光亮才休息,而李思华一贯主张的永不停歇的政治思想教育,每天晚饭后也在晚课上进行。

曹子卿等同志向她汇报,募兵其实很顺利,因为这一次采用了每个青壮发10个大洋安家费的应急措施,现在这些贫穷的农民和山民子弟,还没有政治觉悟,发安家费是最快动员起来的方法。

这一次的训练,实际上会在1.5~1.6万人的总规模,淘汰的人员将送回地方部队,作为地方部队训练的种子,所以人力上不会浪费。

到11月20日,全部武器装备,已经从淇澳岛运到了基地附近的多个武器仓库中,随时可以取用。

目前的军事部署,是一个步兵营在文昌和海口方向,警戒海口为主的敌军。一个步兵营加上炮兵部队在基地,对新军进行训练,而最后一个步兵营则分为了几部,在解放的其它6县区,在之前海南革命军的配合下,组建和训练地方部队,并搜寻消灭残余的反动派武装。每只地方部队,以革命军人员100多人为骨干,搭起架子,已经开始在招募人员,招募条件是一样的,发10个大洋的安家费。所以人员规模不是问题,但这些地方的训练条件有限,只能逐步改善。

李思华思考着整个布局。

华明义他们已经完成了对那艘新加坡的6500吨货轮的购买,海员扩招也很顺利,华明义也提议了原来华海号的大副于海生,接替担任华海号船长,他认为此人已有足够的能力,而且李思华知道这个大副,其实已经加入我党,是航运党组织的工作成果之一,所以她很放心。华明义将自己兼任新的“中海号”货轮的船长。

她决定,在淇澳岛上只留下一个连和一千多家属渔民,作为一个隐秘的小基地即可。其余三千多家属及全部儿童等人,全部迁移海南。

她意识到,这三千多家属,其实现在是一笔财富,这些人也都经过了这几个月的或多或少的,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识字教育,完全可以分区充实到几个县区去,成为体制基层的工作人员。

她心里感叹,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,当时觉得是累赘,咬着牙接受了,但现在看来,却正好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地方工作人员,非常适合补充当下的应急需求。这个时候,人力资源,是最宝贵的。

她电报通知了淇澳岛留守小组,以及华明义,新加坡回来的中海号,立即到淇澳岛接人转移。

到11月底,根据地7个县区的城区已基本稳定,最基础的政府架构已经搭了起来,而城区内的反动派势力被一扫而空,每个县区都发动了城内的进步青年作为主体,形成了城区基础的管理体制。

在城区稳定后,下一步最重点的工作,无疑是全面的土改。土改的计划,是先在城区附近的一些乡村,进行土改试点,这些地区,现有部队也比较容易控制。预计2个月后,等待地方部队组建和初步训练完成,即开始全面土改。

土改的基础其实还是武力。所以组建起地方部队是最紧急的,枪支弹药已经开始逐批运输各县区,而在各县区的郊区,都已选择了临时的训练基地,进行初步的整备建设,招募的人员成为建设的主力。

土改前最重要的基础工作,是摸清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。地方组建了多只工作队,在战士们武力的护卫下,开始对乡村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调查。要知道,细节太多,例如3亩地只是个对良田的粗略描述标准,有的人口密集地区,只能分2亩;而有的劣地,可能就要5亩,每个地方还要进行一些细部调整。

当然,对于明确的**分子,那些血债累累、民愤极大的地主豪绅,自然不会等待,主要的头目被枪毙,剩下的走卒,俘虏后都送去试点的几个农场,进行劳动改造。没有血债的也只能像普通农民一样,分配同样的土地。党组织给他们活路,但不可能再让他们高人一等。这些家伙的土地,已经开始部分进行分配,试点的合作社也在组织之中。

这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剥削食利阶层对于“红潮”的恐惧,信息传出,7个根据地县区内的地主豪绅们,纷纷逃亡。而国民党控制下的那些县区,反动派们惶惶不可终日,催促粤军出兵“平匪”的声音越来越大。

12月初,李思华这几天的表情一直很严肃,这让汇报工作的同志们都有点不安,是什么工作没有做好吗?还是敌人最近要打过来了?有的同志不免心里有些猜测。

其实李思华是在担心广州起义,前世我党发动的时间是12月1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