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41章 出发与登陆墨美 (第1/3页)

3月底的一天,6500吨级的“中海号”货轮,正在驶向美国。

说是去美国,但途中会先到美墨边境的伊莎贝尔港附近墨西哥的一侧,已经抵达附近的墨西哥“黑帮”工作小组,会在那里接应,大部分人员会在那里下船。

李思华则带着开办明面马甲公司的少数人员,直接到德州加尔维斯敦港,然后其中到纽约的小组,会乘坐美国的铁路,抵达东部。

留在墨西哥的大部队 ,部分人员将留在当地,协助墨西哥部分的计划,而其余人员,则会在之后偷渡墨美边境。

这样行动的原因,是尽量减少明面上直接到美国的人数,否则光在进入美国这一关,可能就会出岔子。美国终究是帝国主义强国,出入境可不像墨西哥那样的一片混乱。

不过德州在美国,也算是一个异数。它是唯一以原来独立国家的身份,加入美国的州,因为独立建国过,所以独立的火种,大概从来没有完全熄灭。后世到了二十一世纪,德州独立反而声势壮大,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运动,虽然说大部分只是做秀,但也不可否认,其中未尝没有三分认真的味道。

所以这个州独立性很强,这里的人也一样。人人带枪,是德州在美国很著名的特点。这里是美国最南部,但是那种“西部牛仔”的风格,反而似乎更明显。不过这种特点,有助于我们部队的伪装,只要没带重武器,连警察也未必注意。

这一次李思华带了直属团的一个营,800多人,以及一些挑选出来的文职同志,还有在香港前后积累起来的,相对可靠一些的西方面孔,克林特和丹尼尔自然也在其中。总计人数差不多达到了1千人。最后只有几十人,会从美国波特兰“合法”入境,绝大部分人则只能偷渡墨美边境。

船上,李思华正在研究着工业门类。虽然还是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,但门类的繁多,也让她有点头晕耳花。

她将此次获取工业设备、技术和人才的目标分为两类。她非常清楚,1929大萧条危机,是从美国获取各种工业技术最后一次、也是最大一次的机会。苏联都曾经从这一次危机中在工业技术上收获不菲。而对中国来说,如果不想未来依靠苏联,那么这一次就是最好的机会。

在这个时代,各国之间除了少数先进的军工技术,以及大资本家认为具有重大垄断价值的少数科技,各国对于“普通工业技术”的限制,并不严格,赚钱更重要。尤其在危机之中,平常的很多限制都会被打开,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当然,平常的时候,价格非常昂贵,买都买不起,只有危机阶段,才是购买的良机。

李思华将目标工业分为了以下两大类:

第一类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,除了“军工三项”,即钢铁、机械制造和化工以外,她的计划主要还包括以下门类:

⑴采矿(煤炭、金属、非金属); ⑵石油开采;

⑶电力(火电、水电、输电网络); ⑷石油化工;

⑸化肥(合成氨等); ⑹材料(石化、合金等);

⑺冶金; ⑻建材(水泥、玻璃等); ⑼轮胎; ⑽仪器仪表;

⑾汽车; ⑿造船; ⒀航空

⒁ 交通; ⒂无线电通讯。

包括军工三项在内总计18个大的门类,当然这些大门类之下,有非常多的小门类,单单一个机械制造,从工业母机到各种专用生产线,至少可以分出几十个小门类。

第二类是重要性相对低一些的轻工业,主要是民生工业。轻工业主要包含两种,一是以大农业即农林渔牧的各种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的,例如纺织、食品和造纸业。二是以重化工业的产品作为原材料的,例如自行车、手表等。

这两类中包含的具体门类,那就太多了,重要的包括食品加工和包装、纺织业、制糖、食用油、造纸、金属制品、文化用品、玻璃和陶瓷用品、皮革、家具、饮料等等。

李思华知道,在重化工业领域,有了资金后,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在危机期间,才能够购买大规模的工厂和生产线,平时太引人注意。总体上她的计划,在重化领域,追求的是全而不是大,也不是深。国家的底子太差,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先打下基础。

至于二战前后重要起来的一些产业,例如无线电通讯、雷达、电器制造、半导体等等,除了无线电外,其它很多科技,还没有具体的影子。只能是先筹备,搜集一些早期技术研究的成果。总之,还不是当期的急务。

当然,就算美国计划成功,资金也没有那么多。按照她对重要工业门类的梳理,上述这个“打基础”的采购,可能就需要2000~3000个工厂,如果现在繁华阶段在美国,平均是80万美元一个小厂,在经济危机阶段,假设对于破产工厂,能够以20万美元一个收购,即打了75折,那么也至少需要5亿美元。全部收购,如果在破产高潮的3年内完成,那么每年需要1.7亿美元,高峰的1930和1931年也许每年就需要2亿美元以上的收购资金。

再考虑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