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48章 割韭预备与返回海南 (第1/3页)

除了安排上述两件“扎实根基”的大事,另外的大事,当然是准备在经济危机深化后割韭菜嘛。

第一件事情,是对工业上工厂、流水线、设备的收购准备。李思华安排的近2000家马甲公司,最主要就是为此准备的,经过这一年半的筹备,针对每一种规划的工业门类,都搜寻统计了至少3家以上的收购对象,当然只能以小企业为主。还是有少量的大工业,是没办法在小企业中解决的。这一类的,只能慢慢来了。

对这些小企业,就要看他们在经济危机中的生存能力了。人家活得好,收购就要高价,没有意义。最好是被逼得破产或者要破产了,那样代价最低。不过基本上不会愁,美国在这三年中破产的工业企业,超过了5万家。

整个收购计划,从1930年6月开始,到1933年6月结束,周期3年。

第二件事情,是对技术人员的招聘,让他们到远东工作几年。这也得等经济危机深化,大量工厂破产和人员解聘,他们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。否则这个时候的美国人,凭什么到“垃圾殖民地”一般的远东,去工作呢?

所以李思华没有过多奢望,她希望,最后她能招聘个2~3万人就不错了。想一想,美国人的工资远远不是国人能比的,当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样的,每年1500美元,3万人就是4500万美元。一年半个亿的美元,用上3年就是1.5亿美元,何等奢侈。她估计所有的教育计划,中国人部分的消费,总额都未必超过这个数字。这部分美国人的耗费,她还指望后期,能从美国的收入中补回来呢,必须让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
当然,招聘的技术人员,最好就是被收购企业的原厂技术人员,那样技术转移最快。她盘算着,3000家厂,每个厂招聘关键的10名技术人员,那就正好是3万人。用这3万人,培训出30万初级工程师和熟练工人,以及100万的初级工人。

所以时间安排上,完全与工业收购的计划同步。

她还补上了一件前期忽略的事情,就是“十年翻译运动”。计划广泛搜集美国大学和企业中的工业和自然科学教材,然后进行翻译。这当然是个大工程,估计涉及的教材,会有几十万本。就算只选出最关键的,也至少有几万本。

很显然,单独依赖从美国的留学生中招聘个几百人进行翻译,无济于事。这只能是开始。她计划届时动员全部工业学校的毕业班学生,如果每届有2万人,那就可以设定每年翻译5千到1万本的指标。就算这些学生知识水平有限,翻译得肯定有错误,但有翻译,总比没翻译好。

搜集到的技术书籍和教材,英文版的全部整套送到根据地,正好建立起工业图书馆来。来不及翻译的,使用的时候就由懂得英文的同志,直接使用原版。

整体搞个十年翻译运动,估计这些技术书本,就能全部翻译完毕吧?她心里这样想着。

她甚至搜集了多种美国对于小学、中学的基础科学教材,数理化生地自然都有,准备带回去,让同志们参考,更新提升根据地的小学和中学,在理工科方面的教育内容。

李思华盘算,军费3亿美元,工厂收购暂时计划6亿美元(按照20万美元3000家小工厂估算),3年人才和技术转移估计3亿美元(每年1亿美元),然后是从美国购买农产品及废钢铁等工业原料,3年也计划3亿美元。总体3年时间耗费将达到15亿美元,天文数字。

她现在全部现金只有11亿美元,缺口是4亿美元,其实要做5亿美元的准备,因为至少要留着1亿美元的备用金。

所以资金缺口的弥补,仍然是非常大的困难,这3年时间,还要想办法再赚5亿美元,可是上哪去找类似这样利用大萧条的机会呢?今后几年的美国股市,简直是鸡肋。而所有企业的股票要值钱起来,那是二战的事情了。

她有点忧郁地叹了一口气,现在只能是,今朝有酒今朝醉,等到明日愁来再明日愁吧。不过农产品的进口,先缩减到每年5千万美元吧,节省1.5亿美元。技术转移的3亿美元,不行的话也至少要压缩1亿美元,其它从安利系统,这几年想办法再搞5千万美元,这样合起来就是3亿美元,也就差2亿美元了,当然收购工厂是不能省的。不过也许这3年时间,还能找出机会再赚到这2亿美元。

全部准备完成,12月的15日,李思华带领10艘巨轮组成的船队,启航前往远东,整个行程估计要差不多一个月。因为从墨西哥湾出发,要绕过巴拿马运河,等于绕了一个大弯,所以相比从美国东部例如纽约走,要多花差不多10天时间。

在船上,李思华将美国的事情暂时放下,一直在思考回到海南根据地的相关工作,最主要的当然是海南根据地和缅甸两地的下一步策略,以及推进节奏和人力人事的安排。

海南的建设发展很快,这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红利。

第一个方面,是因为同志们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体制,发挥了制度优势,剥削食利阶层被消灭和驱逐,而农民和底层市民的积极性被激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