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33章 城市运营与地理布局 (第1/4页)

上午李思华的讲话结束后,下午同志们进行了分组的讨论。李思华参加了几个小组中的部分讨论,针对同志们的疑问补充了一些说明。显然,一石激起千层浪,李思华方案的内容大大出乎了同志们此前的预料。

李思华安排与农业农村工作有关的政府筹备人员,必须在方案逻辑的基础上,下基层调查研究,再出台政策,宁可缓而密,不可急而疏。

当然,先“分田”是必须的,用以短期激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。但也要说清楚一些关键原则,例如土地国有,农民永续承包(签署农民可选择承包或合作社等其它形式的30年合同),基本收成(3亩600斤及以下)不交公粮,而只在超额部分中征收等,合作社的政策只能先吹风。

属于军属的优惠,另行制定专门的政策。

第二天的会议,重点集中到了城市如何运营及布局上。

李思华首先阐述了对于城市的功能定位。

她说,城市者,城为聚集,市为市场,城市就是人们聚集,以交易资源和产品的市场,这是城市最初的功能,所以最初的自然形成的城市,往往是从交易集市开始的,当然也有封建王朝直接筑城,而后才在城中,发展商业交易的,这把过程倒了过来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城市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,除了商业交易和物资集散外,还包括居住、教育、工坊、军事节点等,以及为了服务城市的居住人群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,例如餐饮、娱乐等其它功能。

到了西方工业革命后,城市开始与工业关系密切,兴盛的城市往往是工业最发达的城市。现代文明,往往以城市为代表,而乡村,有的时候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。

我们不能不发展城市,因为国力取决于大工业,而大工业是一个体系,必然需要比较紧密的将实现工业功能的工厂聚合在一起。

举个例子,当下西方列强制造的汽车,需要由几千个零件构成,这样就往往需要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厂,在一个交通比较短距离的区域内聚合,如果制造零件的工厂分布得非常远,那就意味着,将因为在路途上耗费太多,导致成本上升和时间很长,整体制造的效率就会降低。对于西方资本家,这意味着缺乏竞争力;而对于我们,也意味着资源耗费的增加。

顺着这个例子推演,仅仅一个汽车工业,可能就会在一个城市聚集大量的人群,而其它人群,例如提供消费服务的,也会聚合过来。所以发展一种工业,就会导致城市人口的相应增加。

很多种工业如果都聚合在一起,由于很多制造的部分,例如零件和同样的原材料,都可以方便的聚集,例如技术人员也都可以在这个城市里找到,从而技术创新存在可行性。这就形成城市发展工业的种种便利,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
有的同志可能会问,就没有可能将工业布置在乡村吗?答案是有可能,但都属于特殊情况。

第一种特殊情况,在战争期间,我们可以强行将大工业的一部分,部署在隐秘的乡间,因为这种时候,是不计成本的。但在和平时期,由于交通条件不好,由于配套不够完善,由于其它服务不够,这样的工业区就会形成成本高、制造周期长、缺乏人才、缺乏服务从而缺乏吸引力等一系列问题。说得简单点,就是不划算。

第二种特殊情况,是为了配套当地的大农业,而发展的配套工业,这一类的工厂,是能够在乡村活下去的,也应该是我们建设工业的一个部分。

例如为当地和周边生产日用品的工厂,例如加工当地特色产品的工厂,像我们昨天提到的罐头厂、竹编厂、积肥厂等,以及一些需求工业技术相对高一些的工厂,例如造纸厂,利用当地资源的纺织厂等。所有这一类的工厂,一般规模比较小,以满足区域市场为主。

所以我们可以发现,诸如军工、汽车、飞机、火车、造船这一类的大工业,除了战争的极端情况下,很难由乡村来承载,即使承载,那乡村也就变成城市了,这一类工业本身,就需要城市量级的人口来完成。

所以我们必须发展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城市,这是我国建设大工业体系的必然道路。注意我没有说“工业化”而是说大工业体系,是因为我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业化,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国,我们必然是“全产业化”,工业是最重要,但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。

城市具备上述的优点,但城市也有非常大的弱点。对于我国来说,在军事上长期落后于西方列强,是不争的事实。而帝国主义今天的战争,已经逐渐是海陆空三军整体的较量。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工业节点,在大的战争中,必然成为被袭击的主要对象之一。因为打击了一个城市,就可能消灭掉敌方重要的一部分军工,以及其它工业力量。

在当代,攻击城市时,无论是用大炮还是逐渐成熟中的空中轰炸,或者对临海的城市,用海军进行炮击,都可能对城市产生极大的破坏,建设城市的资源可能需要累积几十年,但破坏它却可能仅需要一天,这是城市的安全困境。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