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170.第169章 高屋建瓴,函幽育明 (第4/5页)

研究的大势,其基本方向是归向孔孟之心性论。”

“若就各阶段之中心观念言,则第一阶段以天理为主要观念,混有天理与宇宙论两种成分。”

“理曰规律,气曰物质,其旨在研究规律之超然,与物质之实在,这是周张气理一论的本质——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。”

“理是超越的、永恒不变的原则,而气则是具体的、变化无常的物质。”

“这种二元论强调理的超越性和普遍性,却失于粗糙与混淆不清,使得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,并不能大行其道。”

“程朱应运而生。”

“第二阶段以性或理为主要阶段,淘洗宇宙论成分而保留天理成分。”

“其严格区分了理与气,进而探寻自我与外在,本体与实体——理既然是规律,气既然是物质,那么‘我’的理何在?‘我’的气又何在?”

“最后构建出了一条道路,那便是通过格物致知,也即研究世间万物之实在,推演出‘我’的本源,所谓明心见性。”

“但是,程朱企图通过‘格致外在’的分殊之理以贯通一理,旨在为了体悟本心仁德。”

“这种贯通并未在天理的范畴中,找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说明事项的关联,而是隐指一异质的跳跃,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找到一超越的形上学的根据。”

“这是程朱的缺陷所在。”

“陆王,便是找到了这一处缺陷,推陈出新。”

“其通过对‘理不外乎即乃气之理’的混同,将天理的本源规律,强行映射在实然存在的‘我’上。”

“进而实现了对‘格致外在’的摒弃,发掘出了内求之方式。”

“来到了第三个阶段,以心、知为主要观念,也即是良知即天理,也即是知行合一见于道。”

“这三个阶段,是‘自我本源’的演进,是‘理’与‘气’的厘界,是‘规律’与‘物质’的探寻,其根本,便是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深刻。”

这段话方一说完。

台下立刻有嗡然之声。

“这视野……是哪位宗师?”

“融会贯通!深入浅出!且不说流派,单这视野,至少是大儒水准!”

“三个阶段,万物,我见万物,万物见我,这三层梳理,彩!彩!彩!”

年轻士子无不惊叹不已。

方才还对大白话颇有微词的老夫子,也端坐肃然,面色凝重,仔细倾听起来。

不止台下众人,台上几人也面带惊讶。

袁洪愈似乎有所启发,神色带着沉思,认真看着王世贞,细细揣摩着王世贞口中所描绘的视野。

钱德洪与王畿对视一眼,皱眉思索这又是哪个老朋友不告而至。

“形而下的器,往往通过直接的证明或者证伪,探究因果,进而总结出相应的‘功夫’。”

“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如此,用途广泛的机关巧匠如此,天地异兆的象征,其实亦如此。”

“但形而上的道,却有所不同。”

“前者往往有着清晰的边界,而后者,是人对于认、知模糊边界的探索。”

“其作为超越自然实体之事,只能通过脑补推演。”

“正因为这种探索只可脑补推演,不同流派间必然有着不同的思考范式,可以自行循环论证。”

“这一切,都归根于认识世界的视角不同。”

“我尝试对诸多流派举例说明。”

“孟子说,万物皆备于我;朱子说,心具理;王子说,心外无物。”

“或曰,人,难道不也是万物吗?”

“这是认识世界的视角不同导致的啊,正因为人也是万物,才要对‘我’与万物划清界限,声音是‘我’听到的,景象是‘我’看到的,气味是‘我’闻到的,世界都是‘我’靠着五感重新映射于脑海,这难道不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吗?”

“‘我’先于万物,则从认识自我开始,从而认识世界。”

“既然如此,那么‘我’认识世界的能力,自然也是先天而纯粹的。”

“悟道、悟性、推演、想法,一切先天而纯粹的认识,所谓纯粹理性。”

“王畿王公以为,‘我’是纯粹的,一切企图认识世界的行为,反而会影响认识‘我’,所以他持良知一点虚明。”

“薛应旂薛公以为,‘我’的认识,是天理的体现,想要格物致知,最需要格的,就是‘我’,所以他持此心之外无余道。”

话音刚落。

薛应旂豁然起身,面色阴晴不定。

王畿直接拍案叫绝:“好!”

不只是融会贯通,简直是高屋建瓴!

这水准,王畿恍惚以为是湛若水复生!

他目光在台下游弋,想看看究竟是哪位熟人遮遮掩掩。

可惜一无所获。

台下众人更是对这位没露面的宗师人物,肃然起敬。

方才上台争座

最近更新小说